三国之徐庶新传,《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及翻译

发布时间: 作者:konglu 来源:谛豪手游网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三国之徐庶新传,以及《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及翻译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一、《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及翻译

原文: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

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因屏人日:“汉室倾颓,奸臣窃命,主上蒙尘。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短浅,遂用猖獗,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

刘表长子琦,亦深器亮。表受后妻之言,爱少子琮,不悦于琦。琦每欲与亮谋自安之术,亮辄拒塞,未与处画。琦乃将亮游观后园,共上高楼,饮宴之间,令人去梯,因谓亮曰:“今日上不至天,下不至地,言出子口,入于吾耳,可以言不?”

亮答曰:“君不见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乎?”琦意感悟,阴规出计。会黄祖死,得出,遂为江夏太守。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

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

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

亮曰:“田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

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

白话释义:诸葛亮,字叫做孔明,他是琅邪郡阳都县人;汉元帝司隶校尉诸葛丰的后代。父亲是诸葛圭,字叫做君贡,在汉朝末年担任过太山郡的郡丞。诸葛亮小时候父亲就过世了;叔父诸葛玄被袁术推荐(签署)去担任豫章太守,诸葛玄就带着诸葛亮及亮的弟弟诸葛均前去上任。

正好遇到汉朝改选朱皓代替诸葛玄,诸葛玄平常和荆州太守刘表有交情,就前去投靠他。诸葛玄过世以后,诸葛亮亲自在田地里耕种,平常喜欢唱着《梁父吟》的曲调。

亮身高八尺,每每把自己比喻成管仲,乐毅,当时没人相信。只有博陵的崔州平,颖州的徐庶(字元直)和诸葛亮交情不错,认为他真的具有管仲,乐毅般的才华。

当时刘备驻军在新野,徐庶前去晋见刘备,刘备很看重徐庶。徐庶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这个人,就像一条潜卧的龙啊,将军您是否愿意看看他呢”刘备说:“你请他一块儿来吧!”徐庶说:“这个人你只可以去亲近他,不能够强迫他来看你的,将军您应该委曲委曲,大驾前去看他的。”

因此刘备就前去看诸葛亮,前后往返三次,终于才见到面。(见面时),刘备把人支开,和诸葛亮商量说:“现今汉朝倾倒,奸臣偷得权利,天子蒙尘受难。我德行浅薄,不自量力,想要在普天之下伸张大义,可是智慧浅,德术差,于是使得小人猖狂不已,直到今天。

然而我的志向仍没打消,您说我能出什么策略呢”诸葛亮回答说:“自从董卓作乱以来,各地方的英雄豪杰同时兴起,占据好几个州郡的人,多得数不清。曹操比起袁绍,名气小多了,人也少多了,然而曹操竟然能够战胜袁绍,地位转弱为强,这不仅仅是时运而已,而且也是人为的谋划造成的。

现在曹操已经拥有百万大军,挟制天子,进而用天子的名义命令诸侯;这种情势,实在不能和他争强斗胜了。孙权拥有江东,已经经过三代的经营,地方险要而百姓顺从,当地的贤才能人都被他任用了,这种情势是可以和他结为盟邦而不可以打他的念头。

荆州北边据有汉水,沔水,享有南海的全部资源,往东可以连结吴,会二郡,往西可以通达巴,蜀二郡;这是个可以用兵的地方,但是负责人(刘表)却不能好好据守住它。这大概是老天用来帮助将军您的,将军您是否有意思把它夺取下来呢?

益州地势险阻,拥有千里肥沃的田野,是个富庶的好地方,汉高祖(刘邦)就是凭藉这里而完成帝王的事业。(当地刺史)刘璋个性懦弱,不明事理,(黄巾贼)张鲁横行北方。这地区百姓众多,国家富有,刘璋却不知道好好地抚恤安慰百姓。

当地有智慧才能的人(如张松,法正等人),很想能遇到贤明的君王。将军您既是汉朝王室的后代,守信重义名扬天下,又能够广泛地接纳各地方的英雄好汉,思得贤人好像口渴者急得想喝水一般。

如果您能够同时拥有荆州,益州,保住这块险隘之地,往西通和各个戎族,往南安抚夷,越等族,对外和孙权交结和好,对内修好政治。

天下局势一旦有了变化,就命令一位大将军,率领荆州的军队开向南阳洛阳(中原),将军您自己带领军队从秦川出发,天下百姓谁不是拿着碗饭,提着壶浆,热烈地欢迎将军您的王者之师呢?

果真如此,那么您的霸业就可以完成,而汉朝也可以复兴了。”

刘备听了后,说:“你讲的好!”于是刘备和诸葛亮的感情愈来愈好,一天天地更加亲密。关羽,张飞等人不高兴,刘备安慰他们说:“我有了孔明,就像鱼儿有了水一般,希望各位不要再有怨言了。”关羽,张飞才停止他们不满的言行。

刘表的大儿子刘琦也深深地看重诸葛亮。刘表听信后妻的谗言,疼爱小儿子刘琮,不喜欢刘琦。刘琦每次想要和诸葛亮商量如何自保的办法,诸葛亮每每搪塞敷衍他,并没有替他出计策。(有一次)刘琦就请诸葛亮到后花园去游赏,一同登上高楼。

在喝酒吃饭的时候,刘琦就叫人拿开梯子,接着对诸葛亮说:“今天(我们两人在这里),往上到不了天,往下到不了地;话从你的嘴巴说出来,进入我的耳朵里来,您可以说了吧”诸葛亮回答他说:“您难道没看到太子申生留在城内而危险,公子重耳逃出城外反而安全吗”

刘琦内心觉悟了,暗中计划着逃出城外。刚好江夏太守黄祖过世了,刘琦请求外调得以出城,于是成为江夏太守。

不久刘表过世,刘琮听说曹操北来征伐,就派遣大使请求投降。刘备在樊城听到这件事情,就率领军队往南行走。诸葛亮和徐庶一起跟随刘备,被曹军打败追赶,还俘掳了徐庶的母亲。

徐庶指着自己的心和刘备告辞说:“我本来想和将军您共同谋求称王称霸的事业,所凭恃的就是这颗心,现在我的老母亲已经被俘掳了,我的方寸也都乱掉了,对您的大事业没什么帮助?我恳求从此和你告别。”

于是徐庶就前去见曹操。刘备率军到了夏口,诸葛亮说:“现在事情很紧急,我请求奉您的命令去向孙权求救。”当时孙权拥军在柴桑,正旁观谁成功谁失败。

诸葛亮游说孙权说:“天下大乱,将军您起兵,占有了整个江东地方,我们刘备也收服众人在汉南聚集大军,同时和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已消灭掉大敌,各处大略都已经平定了;因此他攻下了荆州,声势震动全天下。

在这种情况下,即便是英雄豪杰也难以施展自己的本领了,所以我们刘备才跑到这里来。将军您算算自己的军力来看如何对待曹操。如果您能够凭着吴越的军队,去和中原的曹操对抗的话,那您倒不如早点和他决裂。

如果不能够抵挡的话,那你何不解除武装,向他北面称臣来事奉他呢现在将军您表面上假托是要服从的名声,可是实际上您内心的计划却又犹豫不定;现在事态紧急你却又不赶快决断,大灾大祸转眼间就要到来了。”

孙权说:“假如真的像你说的话,那你们刘备为什么不就去向曹操称臣事奉呢”诸葛亮说:“田横,也只不过是一名齐国的壮士罢了,仍然会为了守住道义而自杀,不辱自己的志节。

何况我们刘备,他是堂堂汉朝王室的后代,英气才华举世无人能敌,众多士人仰慕他,就像流水归向大海一般。如果事情无法成功的话,这是天意啊,我们刘备又怎能再屈服自己去当曹操的部下呢”孙权勃然大怒地说:“我不能拿东吴所有的土地,十万民军队被人家控制。

我的计策已经决定了,非得要刘备否则是没法抵抗曹操的。然而你们刘备刚打了败仗,怎能够抵抗曹操这个大敌人呢”诸葛亮说:“我们刘备的军队虽然在长阪被打数,现在归来的战士和关羽的水军,合起来还有精兵锐卒一万人。

刘琦会合江夏的战士,也不少于万人。曹操的军队,从老远的北方南下,都非常疲倦,听说他为追赶我们刘备,轻快的骑兵一天一夜走了三百多里路。这就是所谓力量强大的箭,到最最末稍时,连鲁国的细绢都穿不透了。

所以兵法特别忌讳这个情形说:‘必定会让大将军打败仗’。况且北方人不习惯打水战,又荆州投降曹操的百姓,只是被兵势所逼罢了,并不是心甘情愿的。现在将军您如果能够派遣猛将,统领数万军队,和我们刘备并力合谋,必定能够打败曹操。

曹军战败,必定会回到北方去。这么一来,荆州,东吴的势力就会强大,天下鼎足而三的态势就会成形了。成功失败的关键,就在今天了。”孙权十分高兴,立刻派遣周瑜,程普,鲁肃等三万水军,随着诸葛亮去晋见刘备,一起出力抵抗曹操。

曹操在赤壁打了个败仗,率领军队回到建邺。刘备因此收取了江南,拜诸葛亮为军师中郎将,让他总管零陵,桂阳,长沙三个郡,征调这三郡的赋税,来扩充军中的粮饷。

出处:出自西晋陈寿的《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扩展资料:

背景: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荆州刘表同时,积极联络当地的豪杰。当时,刘备依附于刘表,屯兵于新野(位于今河南南阳)。

后来司马徽与刘备会面时,表示:“那些儒生都是见识浅陋的人,岂会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能了解当世的事务局势才是俊杰。此时只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

诸葛亮又受徐庶推荐,刘备希望徐庶引亮来见,但徐庶却建议:“这人可以去见,不可以令他屈就到此。将军宜屈尊以相访。”刘备便亲自前往拜访,去了三次才见到诸葛亮。与诸葛亮相见后,刘备便叫其他人避开,对他提问:““现今汉室衰败,奸臣假借皇命做事,皇上失去大权。

我没有衡量自己的德行与能力,想以大义重振天下,但自己的智慧谋略不够,所以时常失败,直至今日。不过我志向仍未平抑,先生有没有计谋可以帮助我?”

诸葛亮遂向他陈说了三分天下之计。诸葛亮分析道:“自董卓擅政以来,各地豪杰并起,占据州、郡的数不胜数。曹操与袁绍相比,声望少之又少,然而曹操最终之所以能打败袁绍,以弱胜强的原因,不仅依靠的是天时,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现在曹操已拥有百万大军,挟天子以令诸侯,这确实不能与他争强。孙权占据江东,已经历三世,地势险要,民众归附,又任用了有才能的人,只可以把他作为外援,但是不可谋取他。

三国之徐庶新传,《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及翻译

荆州北靠汉水、沔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资都能得到,东面和吴郡、会稽郡相连,西边和巴郡、蜀郡相通,这是大家都要争夺的地方,但是它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自然条件优越,高祖凭借它建立了帝业。

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北面占据汉中,人民殷实富裕,物产丰富,刘璋却不知道爱惜,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

将军是汉室宗亲,而且声望很高,闻名天下,广泛地罗致英雄,思慕贤才,如饥似渴,如果能占据荆、益两州,守住险要的地方,和西边的各个民族和好,又安抚南边的少数民族,对外联合孙权,对内革新政治。

一旦天下形势发生了变化,就派一员上将率领荆州的军队直指中原一带,将军您亲自率领益州的军队从秦川出击,老百姓谁敢不用竹篮盛着饭食,用壶装着酒来欢迎将军您呢?如果真能这样做,那么称霸的事业就可以成功,汉室天下就可以复兴了。”

二、三果国的徐庶,真的进曹营,没献一策吗

“徐庶进曹营,一语不发”,出自《三国演义》,徐庶因母亲被曹操掳去,不得已进曹营,但临别时说了,自己虽身在曹营,但绝不为曹操献一谋。

徐庶是刘备在新野时投奔来的,正史上徐庶的功绩乏善可陈,重要的是,他是与诸葛亮一起读书的好友,把诸葛亮引荐给刘备,成就了千古君臣佳话。诸葛亮与崔州平、徐庶、孟公威等人一起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读书方法无所谓对错,徐庶对诸葛亮提了很多建议,诸葛亮一声都非常感激。

刘备兵败当阳,徐庶之母被曹操掳去,徐庶不得已投奔曹操,好友石广元一同前往。多年以后,诸葛亮北伐,出陇上,还一直挂念着好友。听说徐庶只做到御史中丞,不禁感慨说:“魏殊多士耶!何彼二人不见用乎?”诸葛亮的感叹,一直有多种解释,但没有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意思。在那个年代,各运奇才、施展才华、建功立业才是士大夫的追求。

第一,感慨徐庶有才华而不被重用。毕竟,徐庶曾经是刘备最重要的谋士,与刘备关系非同一般。为避免战场相见的尴尬,徐庶降曹后就被派到西北,镇守长安。因为与刘备、诸葛亮的这种密切关系,徐庶一直不被重用,才华白白浪费,这可能是诸葛亮感慨的一个原因。

第二,徐庶的才华在魏国“排不上号”。曹操的统治区域,为中华文明核心区,占全国人口一半以上,经济、文化教育发达,人才济济。当时的建安七子、名门大族、饱学名士们,基本都在为曹魏政府服务。关于才华,在一起读书时,诸葛亮就说他们三人将来在仕途,可做到郡守这个级别。

徐庶一生,虽没有干出大事业,但忠厚、坦诚、正直,孝敬父母、推荐人才,一直为后世称道。

徐庶并不是没有献策。

曹操当年攻打荆州,刘备不敌。徐庶在带着家眷与刘备一起逃亡的过程中,他的母亲被曹操捉了去,曹操以其老母相要挟逼徐庶来降,徐庶不得不离开刘备去到曹营。徐庶临走时向刘备保证,绝不给曹操献一策。不管这事是真是假,徐庶都没有履行诺言。

赤壁之战时,徐庶见曹操败迹已现,便向曹操提议说,现在大军都在攻打东吴,而西凉马腾则在自己的大后方,有很大的安全隐患,不如派我去巩固后防,防备马腾。曹操也觉得有道理,便让徐庶去了。虽然此事徐庶有自保之嫌,但是就后来曹操兵败的情况来看,徐庶的计策确实起到了作用。

只能说,徐庶在曹营确实献策不多,但是个中原因也值得推敲。因为当时曹操身边人才济济,谋士众多,徐庶并没有很多机会可以献计献策。但是这并不代表徐庶是个不称职的人,因为没有人愿意养一个闲人,如果徐庶真的没有献计献策,后来又是怎么做到曹丕的御史中丞这种大官的。

所以说我们所认知的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的故事,都是艺术加工处理过的。历史上真实的徐庶并不是我们了解的那样。刘备要是真的看中徐庶也不会放他走,徐庶要是真的不想为曹操效力也不会不想办法离开。徐庶不献计献策,曹操的大帐他都进不去。

历史上并不存在“元直走马荐诸葛”之事,实际上徐庶在离开刘备之前,已经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

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三国志

徐庶的母亲也不是被曹操接到许昌的,徐庶在投靠刘备的时候是带着他母亲一起投靠的。《三国演义》这里其实很大的逻辑漏洞,古人言“父母在,不远游”,既然徐庶奉母至孝,怎么可能独自投奔刘备而把其母亲留在曹操势力区域呢?另一个逻辑漏洞就是既然徐庶奉母至孝,应该十分了解其母亲的性格,怎么会被一封伪造的书信欺骗呢?难道母子之间这这点默契都没有么?最后一个漏洞是在徐庶母亲自杀以后,徐庶完全可以脱离曹操回到刘备身边,可是徐庶没有这样做。历史上徐庶的母亲,是在刘备“挟民渡江”时期被曹纯的虎豹骑追上俘虏的,而且曹操也没有让人模仿徐庶母亲的字迹骗徐庶投靠,是徐庶自己说自己失去了母亲方寸大乱辞别刘备去投奔曹操的,再之后,就几乎找不到关于徐庶的记载了。

至于徐庶母亲自杀和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故事就存在疑点了。《三国演义》之所以虚构了曹操用计赚徐庶和徐庶承诺不为曹操设一谋,以及临走之前推荐诸葛亮,无非就是为了证明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既然三国演义的记载和正史相矛盾且出现巨大的漏洞,徐庶投靠曹操的真实心态就值得研究了,他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么?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

笔者以为未必:徐庶母亲为什么会被虎豹骑擒获?那是因为刘备根本没有做好对手下家属的保护工作。当然这也不是说刘备有意为之,毕竟连自己的夫人儿子都走散了,如果不是赵云拼死救出刘禅,蜀汉就不会有后主了。刘备连自己的妻子儿子都保护不好,更不会保护好徐庶的母亲了。如果是平常人,是会理解刘备的,但是徐庶不同,从徐庶得知其母亲被曹军俘虏以后就迫不及待的辞别曹操可以看出,他对母亲的孝心是真的很深。徐庶辅佐刘备尽心尽力,又推荐了“天下奇才”诸葛亮,然而刘备居然连自己的母亲都保护不好,要他如何为刘备死心塌地呢?奉母至孝的徐庶只会把其母亲被俘虏的责任归咎于刘备保护不利。

徐庶如果真的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就应该想办法把自己的母亲就出去然后回归刘备,即使曹操对徐庶母亲的监控严密,徐庶也可以等其母亲去世以后再设法脱身呀,可是徐庶什么都没做,连和诸葛亮的书信往来都没有,这哪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分明是准备在曹营长驻了。

而且诸葛亮北伐时期得知徐庶在魏国的境遇曾经感叹说:“难道魏国真的那么多人才么?怎么这俩人的才能难道都不值得重用么?”

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韬、庶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魏略

实际上御史中丞是古代御史台的高官,职位仅次于御史大夫,少说也是三品大员,诸葛亮嫌弃他官位低,那是和他这个丞相比。既然徐庶在魏国的实际官位不低,那么徐庶不可能没有为曹操出谋划策过,况且御史中丞负责纠弹百官,怎么可能一言不发呢?曹魏不养闲人,如果徐庶真的“身在曹营心在汉”,又是怎么当上的御史中丞呢?

综述,身在曹营心在汉,只是一个美丽的谎言,自从徐庶离开刘备开始,他的心早就脱离刘备了。

参考文献:

《三国志》

《魏略》

三国中的徐庶,足智多谋,熟读兵法,用兵如神!原是刘备谋士,他初出茅庐就立几次大功,被曹操看中,曹操为得到徐庶,施计劫持徐母,模访徐母书信骗徐庶母子相见。母子见面后,徐母反对儿子进曹营,痛斥曹操鬼骗徐庶,她坚贞不屈,以死拒曹。徐庶临走前给刘备推荐二个谋士,伏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两人得一,安得天下!刘备得到这二个谋士,如虎添翼。封两谋士为军师,每次伐魏都节节胜利,后来庞统逝去,只乘诸葛亮军师兼丞相,为刘备争得三分天下!诸葛亮乃天才,知文识理,足智多谋,用兵如神。善用火攻,几乎百战百胜(前经省略)。后来与司马懿一战,火烧司马氏。可惜: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大败魏军,司马懿父子被困火海,差点烧死。被老天一场奇雨救了司马氏,最后三国归晋。魏国司马氏赢得天下!

假的假的假的!

《三国演义》中,徐庶是刘备在荆州时的早期谋士,因为母亲被曹操掳去,不得不身进曹营,不过临走时承诺:在曹营不献一策,不出一计。“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典故因此广为流传。

然而现实和理想总是有差距的,徐庶并不是人们理想中那样美好的人物:

第一,徐庶是主动投奔曹操的。

徐庶的母亲是在刘备樊城兵败之时被曹操虏获的,这时候的刘备可以说是日薄西山了。这也是当时赵云单骑救主的时候,张飞会怀疑他投靠曹操,可见当时情形是多么的恶劣。徐庶一看刘备要玩完,就赶紧找了个“救母”的理由投靠了曹操。而且在史书上并未记载徐庶的母亲的死亡。

第二,不存在走马荐诸葛。

诸葛亮确实是徐庶推荐的,不过诸葛亮出山在前,徐庶投靠曹操在后。走马荐诸葛是《三国演义》对徐庶的美化。史书上也并不存在徐庶对刘备有过进曹营不发一言的承诺。

第三,不存在看破连环计。

史书上并不存在徐庶跟随曹操参与赤壁之战的记载,更不要说识破庞统的连环计了。

那么徐庶到底有没有向曹操献过计策呢?

史书上并未记载,不过《三国志》一书并未为徐庶立传,可以猜测徐庶至少没有献过像样的计策,这也是罗贯中写三国演义时可以美化出徐庶这样一个人物的依据。

也就是说,徐庶是发过言,献过策的,只不过没有受用罢了。对此,笔者猜测有两个可能。

第一个可能:才华不够。

据统计,曹操的一生之中共有过一百零二位谋士,就连诸葛亮都曾感慨:魏殊多士耶。可见在众多谋士中脱颖而出是多么的不容易。三国志为曹魏二十多名谋士立传,而其中并没有徐庶,可以看出徐庶当时在曹魏集团中地位是多么的尴尬。

第二个可能:难以取信。

徐庶毕竟是刘备集团投靠过来的,而且是主动投靠,这让人很难不怀疑他的动机。总所周知,曹操是一个猜忌心很强的人,更加不会轻易地相信一个来历不明的谋士。即使徐庶给出什么谋略,也要考虑在考虑,一来二去,形式已经改变,徐庶的谋虑自然没有用了。就这样,徐庶在曹魏集团泯然众人。

理越辩越清,事越证越明。

我是求知求识,力求从全新角度看历史,看故事。感谢大家的关注,欢迎参与进来一起讨论。

徐庶是个人在曹营,心在,汉民间有“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忠义孝两全的人,如果在火烧赤壁时给曹操献谋献计的话那赤壁的最终胜利会属于曹操.

徐庶字元直,东汉末年颖川郡人,年青时为人豪爽爱打不平。为了不连累家里的人,化名叫善福。刘备马跳潭溪,误入水镜庄,见到了司马徽。半夜徐庶来到庄上探望老朋友,最后决定试探刘备的为人后,才能决定保不保刘备。经过试探,徐庶就用善福的名字保刘备。后来徐庶用计打败曹仁,又取得了樊城。曹仁到了许昌,向曹操请罪并说明了一切。曹操召集文武讨论善福是什么人,程煜向他说明了一切,并把徐母骗到许昌。徐母知道后,宁死也不让徐庶来保曹操。程煜又模仿徐母的笔迹写了一封家书,徐庶看到信后,也没有仔细辨认真假,就慌慌张张离开了刘备,来到了许昌,见了母亲后,才知道上了当。徐母上吊死后,曹操厚葬了徐母。从此以后徐庶就留在了许昌。

徐庶离开新野时,向刘备保证:绝不会为曹操出力,就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歇后语。要问他到底有没有出过主意,那肯定是出过的!

首先在长坂坡,赵云为救阿斗,在曹军里杀的几进几出。他见曹操非常喜欢赵云的忠勇,就献了一计:只要能活捉赵云,就保证能说服他归降。曹操随即下了一令,只要活赵云,不要死子龙。最后让赵云杀出了重围。后来在赤壁之我中,有传言西凉马腾要出兵攻打曹操老家许昌的传言,徐庶就自告奋勇到长安驻守监视西凉马腾。

随然徐庶给曹操出了两个主意,其实是别有实情。第一个计策是有意放走赵云,心向刘备。第二个计策是他想离开曹营,是徐庶自己散布的谣言。总的来说,徐庶没有给曹操献过一计,对刘备的承诺也算是遵守的!

本文是依照小说《三国演义》对徐庶的描述写的,纯属个人观点,欢迎指正、讨论!

三、三国群英传7,徐庶问题

三国群英传7里单福变成徐庶一定要触发剧情,否则单福永远都是单福,从官渡之战(含)以前开始玩就可以,时间到了单福自动会投靠刘备,之后触发剧情,单福为了母亲而去曹营,之后再回刘备阵营就变成了徐庶。触发概率很大,有90%,在这之前刘备不能死,否则无法触发剧情,天下归魏和巾帼争霸都无法触发剧情。

关于三国之徐庶新传,《三国志·诸葛亮传》原文及翻译的介绍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相关文章
推荐游戏
女神危机
女神危机
手游攻略 553.7M
下载
最佳炮手
最佳炮手
手游攻略 68.1M
下载
龙刃
龙刃
手游攻略 184.0M
下载
富甲封神传
富甲封神传
手游攻略 263.0M
下载
古代战争
古代战争
手游攻略 519.1M
下载
谁是首富
谁是首富
手游攻略 26.6M
下载